• 学生习作:传统文学教会我们的那些事儿
  • 时间:2012-03-06信息来源:国际学院字体:[ ]点击:
  • 传统文学教会我们的那些事儿

     

    庄子教会我们更好的生活

    在距今几千年前的的战国,有这么一位愿意系葫芦与腰间,逍遥游于天地的伟大的哲人———庄子。

    他不在乎名利,视功名利禄为腐鼠,惠子得到梁国君主的重用成为梁国宰相时,庄子前去看望他,却有人传闻“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在国中搜捕他三天三夜,庄子得知之后,淡然的讲官爵比作腐鼠,自比为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鹓雏,表示自己对梁国的相位不屑一顾。后来,他拒绝了楚王之聘,并以神龟为例,表明自己宁愿活着曳尾于烂泥之中,也不愿死后留下骨壳以示显贵。

    他看破生死,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故事,庄子自己的结发妻子先他而走了,惠子前去吊唁,到了他家,却发现庄子却在那鼓盆而歌。庄子告诉他,说他妻子刚走的时候自己心里怎么能不难受呢,但是他现在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叫做“察其始而本无生”。庄子认为,天地之间,无非是一股气一股气聚集起来,然后逐渐找到一个形体,由形体孕育出生命,人就是这样来的。现在,他的妻子顺着这条路回去了,回到了她应该有的归宿。她的生命得到了解脱,庄子想到这,就忍不住要敲盆唱歌为他的妻子高兴。面对亲人之死,庄子如此坦然欣慰,这正是因为,他早已将生死看透,对于他而言,已经无所谓生,无所谓死。

    他让我们学会更好的认识自己,对于庄子,我想最著名的故事自然是庄周梦蝶。庄子曾说,自己做梦,梦到自己是一只大蝴蝶,但究竟是蝴蝶梦了自己,还是自己转而为蝴蝶,这是说不清楚的。庄子以庄周梦蝶的故事告诉我们,认识自己是最难的,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就会完全不一样,而在我们看待自己的时候,应该顺应自己的内心最原本的追求,而不是随着外界的影响左摇右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庄子曾经说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但有些人,他用他们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值得让后代千千万万的人去拜读的著作。

    《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由庄子及其弟子合著而成,由多个发人深省又耐人寻味的故事组成。读《庄子》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感悟人生,获得一份清明的理性,祝我们在漫漫人生路上走的更加豁达、坦荡。

      

    孔子教会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当今社会中孔子的儒家学说已经在被人们逐渐淡忘。人们都认为在现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21世纪中。儒家的思想已经不在实用了。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却不这么认为,儒家思想作为一个统治中国3000余年的思想,它之所以能存在这么久,一定有它的道理。在它当中一定有它自己的魅力。现在我们就里面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做出我的理解。

         首先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或是做不到的就不要强于人。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术思想的一条最重要的人际交往原则,它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不能苛求于人的道理。每个人都有独立表达自己愿望和追求的权力,正是各不相同的愿望和追求才导致各不相同的个人。每个人的愿望和追求就是建立在各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的。只要这些愿望和追求不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他人的利益,就是合理的,就应该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每个人都有独立表达自己思想意识的权力,其他人不能强加干涉。牛不喝水强按头就违背了其意愿。即时自己做不到,也不要强加于人。应以对方是否接受为前提,给与理解和尊重。这是表面的意义。接下来我就更深层的意思来讨论。
       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术思想的一条最重要的人际交往原则.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能强加于人,它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不能苛求于人的道理.1.它的一个要点就是通过换位思考,了解别人的欲望和需要,就是当自己要对他人做什么事时,先想想自己是否愿意遇到这事,如果自己不愿意,就不能对他人做这件事,我们不愿意被偷,被抢,被杀,所以我们也不能对他人做这件事,衡量的标准当然是自己,是自己的"不欲",从而不会因为自己的私欲而损害侵犯他人的利益,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最终的目的达到社会的和谐.2.正是从换位思考这个角度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他本身隐藏的一个价值设定就是:自己不喜欢的别人也肯定不喜欢.但这个价值前提是明显靠不住的,“己所不欲实际包含了以下的三种可能:一、自己不喜欢,别人也不喜欢。二、自己喜欢,别人不喜欢。三、自己不喜欢,别人无所谓。如果交往中遇到的是后两种情况,那么固守这样的原则,显然是不合适的,有可能人为的造成冲突.“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不存在需要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说的就是每个人的价值观念不同,生活地域不同,生活经历,个人倾向,世界观不同,于是对自己需要的事物也必然千差万别.所以对于传统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要不予以分析全盘接受,只有批判的进行扬弃,使用时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是我们应该做出的选择!

       孔子你作为你个大圣人的形象存在,你的没一句话都是那么的经典那么的富有哲理。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都为你感到自豪!!!

     

     

    《诗经》教会我们更好的领会民风民俗

    古人有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

    信步于蒹葭弥漫的溪流边,手中书页散发着阵阵墨香,宛若水中沙洲上的白露升华,萦绕在记忆中,走近那个纯真无邪的年代。有人曾辩言,数瑰丽神韵当属《楚辞》为尊,数曼妙清雅当属唐诗宋词为鼎盛。可是,孰不知,这些都只是后代应着诗三百模仿而成的。因此,纵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唯有《诗经》可囊括四海,包揽精髓,彰显璀璨雄风。

    《诗经》用风、雅、颂、赋、比、兴的“六义”来表现出了西周年间的各方面情况。其中,最脍炙人口的非《关雎》莫属了。因此,在这里就此做更深入的分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初看这首名篇,第一映象自然是作者对男女间美好婚恋的描述与赞叹。但是,在历史上却是众说纷纭。。《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以为女子只有忠贞贤淑、含蓄克制,才能够配得上王侯。因此,把这首诗放在《诗经》之首,以明教化。而鲁诗、韩诗都认为《关雎》是刺诗,讽刺国君内倾于色。不过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关雎》是婚恋诗,是对纯真爱情的推崇。《诗经》已传承千年之久,古人的意图我们已无从得知。在我看来,我们不应该简单地从诗义上去理解,更应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诗歌的意义上去探究。此诗写于西周年代,当时的人们真挚淳朴,心中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之情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能够更好地展示出社会的真实情况。另外,此诗严格押韵,重章叠句,声调和谐,更是增添了民间的风俗气息,让人神往不已。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