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非遗进财大"非遗传承人培训活动之一:罗亭面塑

点击次数:

5月18日起到6月9日,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在南昌市文化馆、江西省财经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开展了第四期群星大讲堂进高校非遗传统人培训活动。在本次活动中,共开展了六类不同的非遗技艺,分别为罗亭面塑,豫章剪纸,国画写意绣,瓷板画,印章雕刻,文港毛笔制作技艺,。让每位同学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非遗技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千姿百态,信手“捏”来。面塑,也被称为捏面人,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宗文玲老师时罗亭面塑第四代传承人,罗亭面塑现在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宗文玲老师,南昌市罗亭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宗文玲老师家族是罗亭镇中医世家,她父亲一开始利用面团捏出人体形状方便找出穴位,救病医人,她父亲从小就让她跟着学中医,但她对学中医没有兴趣,反而喜欢看父亲捏面人,“父亲那个时候不允许我捏面人,我就偷着学、偷着捏,没少因为这挨打”。 

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罗老师最擅长捏人物,憨厚老实的沙僧,活蹦乱跳的孙悟空都活灵活现,捏的小鸟小花也栩栩如生。


罗亭面塑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山东菏泽,百年前人民制作各种形态的面塑祈求河神保护,他当时主要材料是面粉,糯米粉,甘油和蜂蜜,当时每家每户都会这门手艺便挑起担子,走街串巷贩卖为生,逐渐流传到了南昌,现在面塑的主要材料是软陶、冷瓷面等,成本较低,也不分场合。

传承弘扬,继承发展。在此次“南昌市非遗进高校”非遗传承人培训活动中,也有请到了宗文玲老师,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传授了非遗知识,还手把手教同学们捏面人。

“不同时期,捏不同的作品”这是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所说,她不仅捏传统的人物形象,而且也对动画人物也有研究,她创作的“星黛露“深得同学喜爱,这节课老师教大家捏了一朵玫瑰花。同学们和老师积极沟通,共同创作,大家都创作出了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通过这次“南昌市非遗进高校”非遗传承人培训活动,广大同学不仅学习到“罗亭面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也加深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沟通,最终创造出令自己满意作品,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对非遗文化也做到了弘扬,传承和发展。

​(图文/设计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