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7日下午,江西财经大学艺术楼185教室气氛热烈,第一批(2006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昌孟戏”在这里与高校课堂碰撞出传统文化的火花。由该校非遗中心与设计与艺术学院联合举办的“非遗进课堂”活动,以音乐系《中国民族音乐概论》课程为载体,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安平进行沉浸式教学,为2022级音乐学专业全体学生带来一场跨越六百年的声腔盛宴。
一、活态传承:古戏腔韵走进现代课堂
课程开始由《中国民族音乐概论》课程授课人邱瑶瑶老师讲授孟戏的基本情况和文化内涵,然后,李安平以广昌孟戏经典选段《范郎起解》《姜女送衣》为例,支撑和补充教学内容,展示了这一明代海盐腔遗响的独特魅力。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安平自1985年起投身孟戏传承,37年间整理140余支曲牌,培养出28人专业团队,其坚守精神曾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课堂上,他通过“一唱众和”的高腔演唱,以及“杂白混唱”的表演形式,生动还原了孟戏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声腔活化石”的艺术特质。 在互动环节,学生们围绕孟戏的声腔、方言、祭祀仪式等展开提问。李安平现场示范孟姜女“滴血认夫”的身段动作,并强调“戏曲”与“歌唱”的关键不同点在于表演和内心有戏”。这种“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非遗活态传承的温度。
图1:邱瑶瑶授课
图2:双师授课
图3:传承人李安平授课
二、学术支撑:高校构建非遗传承新范式
本次活动由《中国民族音乐概论》授课教师邱瑶瑶主持。工作坊式的教学,将孟戏展示与孟戏课程理论讲授二者深度融合。江西财经大学非遗中心常务副主任占晓芳,副主任韩玉澎,音乐系副主任邹晨娜听取了工作坊课程。作为非遗中心主任,张维刚副教授长期致力于孟戏研究,其主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广昌县孟戏音乐研究》等课题,为课程设计提供了学术支撑。他在总结中指出:“孟戏的‘出帅’仪式、宗族祭祀等民俗元素,不仅是音乐学研究的活态样本,更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价值观。并强调,民族音乐的学习要深入民间去体验,方能感悟到真谛。”
图4:非遗中心主任张维刚作总结
三、多维联动:非遗美育赋能文化自信
活动邀请了学校教学督导组组长狄国强、吴萍、王平平三位专家听取了课程。督导组认为,这种模式,有效实现了非遗保护与高校美育的深度融合。正如教育部《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所倡导的,江西财经大学正通过非遗课程建设,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载体,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创新能力。“当听到孟戏高腔响起时,我仿佛穿越到明代的祠堂戏台。”学生代表在课后表示,这种“沉浸式”教学让他们重新认识到传统戏剧的美学价值。未来,该校非遗中心计划进一步推进“非遗工作坊”建设,让古老剧种在当代焕发新生。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创新,更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非遗进校园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授,而是要让年轻一代在与古戏的对话中,找到文化自信的根基。”这种将非遗基因植入高校教育体系的探索,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图5:学生提问
图6:全体合影(校督导组、传承人、课程负责人、非遗中心、听课学生)
(图文/设计与艺术学院 张维刚 占晓芳 尚乐文)
(一审/张美霞 二审/肖勇 三审/胡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