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2017第六届传统音乐高端论坛

点击次数:


 

1111上午,由我校主办,设计与艺术学院承办的2017第六届传统音乐高端论坛在南区综合楼开幕。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樊祖荫教授,原内蒙古政协副主席、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师范大学肖黎声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评委、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傅利民教授,国家艺术基金评委、武汉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周耘教授,教育部高等院校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音乐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艳教授,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敬民教授,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作曲家、著名电视电影音乐编导穆祥来先生,教育部高等院校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吴修林教授,沈阳音乐学院音乐系主任冯志莲教授,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省内高校音乐学院专家及我校设计与艺术学院领导出席了论坛开幕式。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包礼祥教授主持开幕式。

副校长欧阳康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在致辞中对第六届传统音乐高端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他介绍了我校和设计与艺术学院音乐专业的基本情况及人才培养成效,表示此次论坛顶级专家对传统音乐的共同研讨,是音乐学科建设的大事,必将更进一步促进我校音乐学科建设的发展。

樊祖荫代表与会专家发表讲话。他对在经济类学科为主的高校能坚持举办传统音乐高端论坛、重视研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表示高度赞赏。他简要而深刻地勾勒传统音乐的历史,指明传统音乐研究的两个路径,希望通过论坛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的音乐文化作出贡献。

开幕式后,与会专家围绕传统音乐主题进行研讨。 

樊祖荫教授根据黎英海先生的“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的构成原则(即是在一个旋律中综合运用了两个或三个官系的五声音阶,同时它们又可归在一个七声音阶的范围内。)把七声音阶分为一二三类,用图表形式作了一个形象的阐述。

傅利民教授从九个(螺丝结顶、金宝塔、金橄榄与鱼合八、递升递降、穗子、放慢加花与抽眼、五调朝元、借字、翻调)民间的一般称谓对民间器乐的最常见旋法为听众进行梳理。

肖黎声教授归纳了多元文化交融的声乐艺术形式,从民族声乐的审美变化、技术变化、作品变化、形态变化等四种变化特征分析当代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民族音乐。

李敬民教授以行为艺术为主体,从回顾历史、形成背景、主要内容三个方面为大家解剖了湘西苗族“巴代”的音乐行为(舞台行为与生活行为)。

穆祥来先生结合了自身创作时所总结的经验,他认为必须具备强大的民族技术实力,同时运用西方的作曲技术把本民族音乐创作进行升华才是中国民族音乐创作发展之路。

陈艳教授通过教育部“双一流”建设政策、“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是一流学科的建设、“音乐考古学”学科建设是郑州大学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新尝试、音乐考古学科的学科建设与学术成果、郑州大学优秀特色学科的发展与学术成果期待五个方面讲解了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交叉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

吴修林教授从选题的起源谈起,从普通高等艺术教育的类型、教育部的专业办学指向路径、各类音乐赛事活动的导向思维、社会与就业的用人需求、对音乐专业办学取向的思考与实践着手,讲述了他对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办学取向的思考。

冯志莲教授通过对传统文化变迁的研究,从东北传统音乐的现实境况、重新审视、功能转换三个内容对地方艺术院校与非议保护进行自我见解的讲述。

樊凤龙教授的演讲主要为江西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括的保护情况、现状反思和未来展望,提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原样地保护、动态地传承。

周耘教授分上中下三篇(非遗传承的成功模式――日本与印度道路述略、探索非遗传承的中国式道路、贯通文教壁垒开辟传承新路)为大家剖析融通文教地政壁垒如何开启非遗传承新路。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国家软实力,保护与传承具有积蓄扩充国家软实力的意义。

论坛最后,与会人员围绕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艺术与科学的借鉴与融通等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热烈。

  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同时为设计与艺术学院师生开展多场学术讲座,师生们对于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的了解更加深刻。连续六年的传统音乐高端论坛,也是在践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以“共创共享”进而“共维共进”为论坛的举办目的,促进传统音乐文化更鲜亮地盛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郑艳萍 田晨瑞)